驻军基地的布置需要综合考虑地形、资源分布和防御层次。优先选择靠近资源点且具备战略要地特性的区域,如狭窄通道或桥梁附近,这类位置既能保证资源采集效率,又能有效限制敌方进攻路线。基地核心区域应集中布置资源建筑,便于统一保护和管理,同时在外围分散设置防御设施以扩大控制范围。注意利用自然地形作为屏障,例如高地或森林,可减少敌方进攻角度并隐藏部分防御设施。
防御体系的构建需注重层次感与功能性。基地外围应部署炮塔、哨所等直接火力单位,搭配沙袋墙或矿井等障碍物延缓敌方推进速度。中层区域可设置传送门或降生舱,便于快速调动部队支援前线。核心区则需重点保护指挥所、兵营等关键建筑,确保生产链不被切断。防御设施的升级顺序应优先覆盖主要进攻路径,并根据敌方兵种变化动态调整。
资源分配需平衡短期需求与长期发展。初期将木材、铁矿等基础资源用于建造初级防御工事,中后期逐步转向钢材、电力等高级资源以升级科技和强化防线。仓库、车库等高频使用建筑应置于基地中心位置,减少运输时间损耗。交易中心等级不可过低,否则易因金币短缺影响整体运营节奏。
进攻与防守的协同是基地存活的关键。兵营和工厂位置需靠近防线但保持安全距离,避免被首波攻击摧毁。运输类设施如工程车应预留专用通道,确保快速响应战场变化。定期侦查周边敌方动向,通过调整驻军编队和防御重心应对潜在威胁。若基地耐久度受损严重,可通过联盟支援或临时迁城避免随机迁移风险。
驻军基地的布置并非一成不变,需根据战局演变持续优化。初期以稳固防御为主,中后期逐步向资源扩张和战术压制过渡。通过合理利用地形、动态调配资源及防御设施,可构建兼具韧性与攻击性的基地体系。